搜索品牌、菜谱、食材
加盟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首页 > 行业动态 > 虚构与真实 小说

虚构与真实 小说

2023.09.14 网友投稿 火锅加盟
马上了解想要加盟,但不知道怎么选择与取舍?

高考小说虚构与真实解析与增分专练

【选材主题】

1.阎连科《士兵!士兵!(节选)》

2.刘以鬯(chàng)《除夕》

3.李娟《与世隔绝》

4.石舒清《懒狗(节选)》

5.葛亮《瓦猫(节选)》

【考点研究】

01虚构

艺术想象的产物。作家在创作过程中,依据生活逻辑,通过想象和撮合,创造出现实生活中并非存在,但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中,又在情理中的人生图画。

艺术家是个说谎的家伙,但是他的艺术,如果确是艺术,会把那个时代的真相告诉你……

——劳伦斯

02虚构特点

* “虚构的东西必须给人真实的感觉,必须符合生活发展的逻辑。”是“真实的谎言”

* 虚构是一种想象艺术,是小说的灵魂,没有虚构就没有小说。

* 小说表达的是艺术的真实,它不等同于生活真实。艺术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是对生活的虚构和艺术概括。

虚构的主要表现手法:象征、隐喻、暗示、反讽、夸张、变形等。

03虚构的技巧

1.移花接木 即在情节的处理上,采用张冠李戴的手段,把一个人的事转移到另一个人身上,使读者浑然不觉。

2.杂取种种 指在广泛集中概括大量生活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典型。正如鲁迅所说的“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如祥林嫂形象,是鲁迅以他的一位远房伯母的事迹作为原型的。

3.添枝加叶 在作文中描写某一真实事件,事件本身简单平淡,或者只是一个轮廓、梗概,这就要发挥想象,补充一些细节,使之曲折、生动、丰富、深刻。

4.无中生有(故事新编):《理水》 《赤兔之死》

《孙悟空下岗记》

虚构:

1.设置的情节是现实中不可能存在的,荒诞的。

2.小说设置的人物在现实生活中可能并不存在。

3.运用夸张、变形等手法来表现现实,笔法荒诞。

04真实(艺术的真实)

1.人物形象的真实:

细节描写真实

情感(心理)真实

语言动作 符合人物身份、性格、气质等。

圆形人物(性格随情节、环境而发展变化,真实反映人性的复杂)

2.情节发展合情合理,符合逻辑:有铺垫、伏笔、照应。

3.环境真实:环境于史有据,有现实基础(时代背景),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4.主题真实(精神真实):反映某种精神或社会现象。

5.叙述方式:第一人称、有限视角、书信体、访谈录等。

“真实感”应从情节真实、环境真实、情感真实、主旨真实来分析。

05虚构与真实的关系

1.真实是虚构的基础(艺术的虚构来源于生活的真实):于历史有据、立足现实……

2.虚构丰富了心灵的真实(虚构带来了艺术的真实):细节真实,人物心理、情感真实。

3.虚构突破真实的限制,充满想象和创造力,使主题更深刻。

4.虚构与真实相互依存(小说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深化主题,提升小说艺术价值。

【考题对接】

01阎连科《士兵!士兵!(节选)》

士兵!士兵!

阎连科

郭军火了,火透了!这是一种深理地下,只能暗暗燃烧,不能公然爆发的委屈的火。这种难言之苦气得他肺就要炸开。何止是肺,心、脑、肝、骨、血、肉……都蓄满了一种爆炸的量。

连队的最高“武职官员”居然在五十九秒前宣布退伍命令时短粗有力地唤到了他的名字。他答了一声“到”,但那只是士兵接受命令的本能。当他明白那声“到”的深刻含意后,就急步流星地退出了军人大会。

他遇事理智、冷静,但绝不是打掉牙咽肚里那号蔫不几几的士兵。不可理解、不可思议、不能容忍!想退伍的不让走,不想走的偏要打发你走!

他掉泪了。当泪珠从鼻翼落到手背上,他骂了一句“草包”,陆路不通水路通,我找师长去!

他没料到真会让他退伍。说到底他不同一般士兵呵!入伍六年,队列、射击、军体、战术,哪样他不是名列前茅!六年呵,两千一百九十个日日夜夜,他立过两个三等功,荣获十二次连嘉奖,足有两打的嘉奖证书,掌握了一整套的军事技术,六年,一整套,白搭!

眼下,唯一的出路就是请师长出面,把我留下!

他的主意铁定了,步子坚坚实实的,快得流星赶月一样。

他曾是师长的警务员。他们远非警务员与首长的关系。

有一次,师长问他:“你怎样看那些想当官的干部?”

“想当官也没啥不好的。工厂鼓励工人争当工程师,学校鼓励学生争当科学家,部队为不鼓励大家争当将军、元帅、军事家!”

师长兴趣盎然:“那你呢?”

“我?”他一怔,仅仅一怔,认真答道:“我想当官,但并不想让你把我提起来。”

“为啥?”

“你把我提成干部,全师的人都会说我是给首长拖地板、倒开水换来的。”……他说得毫无顾忌,使师长感觉到他具备一个真正军人应具备的东西。师长珍爱这号士兵,也知道该怎样爱这号士兵。

一九七九年二月间,边境到了有火即燃之时,师长突然把他叫到身边问:“你怕不怕打仗?”

他“啪”的一个立正,不假思索地答:“我当兵就是为了打仗的!”

这样,他下连了。

然而,他们连只是特级战备一个月,自卫反击战就告结束了。

到师部,有五里路。那些已成“百娃”的士兵们,三五成群,夹杂在各色人流中。

“现在当兵的真多。”

“没用!和平年代,白白养着,浪费开支。”

他听着这风送来的对话,心里像倒进了一包谷糠,杂乱,烦躁,刺心的疼痛。

六年呵,他为了什么?为了打仗!直说吧,为了死啊!可竟有人认为他们是白白养着,是浪费开支!

“啪!”一只大手落在他肩上。他们排的高林从后面骑车赶上来。好家伙!刚刚宣布退伍命令,就居然穿了一套灰西装。

他眼睛被那身西装刺疼着。半晌,他压着嗓子说:“何必呢,临走还不留个好印象。”

“好印象!我的印象够好了。军事训练,除了你谁能和我比?”

“既然这样,就留下再干嘛。”

“我留这干啥?我和你不同……当过师长警卫员,去找师长讲个情,转个志愿兵,和平年月,拿钱不多也不少,打仗了,当英雄不大也不小。”高林蹬转自行车,回头冷笑着说:“你要不是农村户口,我猜你今天准不会来找师长吧!”

他僵住了。仿佛当头挨了一棒,胸部有股涩酸的味道直往喉口满:天!竟这样看待我!难道我仅仅是为我自己吗?我是为祖国的安宁,为未来的战争,为士兵的价值和尊严!转志愿兵,他压根儿就没想过。他想的仅仅是……

是什么呢?难道是打仗?你渴望战争干什么?用战争证明你的存在?士兵们青春的消耗,才有了今天的安宁,这本身不就证明了士兵的价值和尊严!

猛地意识到自己一个很大的失误:我找师长究竟为了什么呀!

他静静地站着,望着路边飘动的白杨树,心里猛一下彻底空虚了。

鬼使神差地,他又往前走去,脚步像个大病初愈的人。

前面,市中学门口,围着几个人。他走过去,瞟见个小女孩,大冷天,蹲在路边,手里拿着笔,膝上放着画夹子。画的是孩子们在打排球、跳皮绳,背景是校后那座青黛色的,朦朦胧胧的山。他正想抬脚往前走,突然那小姑娘眼里闪着光,对他笑了笑,又回头画几笔,在那大山顶,就多出了个哨兵,持枪站立着,凝视着他守卫的正前方。那哨兵像漫画,滑稽、可笑,可因此整个画面和谐了、深刻了……

或许这是小姑娘儿戏的一笔,可这一笔叫人多么安慰啊!

小姑娘站起来走出人群,在他面前甜甜地一笑:“叔叔好!老师让我们每人写一封信寄出去,我就寄给你,你给我回信吗?”

“给我?”他有些尴尬,“叔叔是退伍兵,你写给那些没有退伍的叔叔吧。”

小姑娘把头一歪,纯真地望着他,“退伍怎么了,刚才那位穿西装的退伍叔叔说,我能上学、画画,是因为你们为我站过岗。”

他望着那双明净的眼,像有股清泉从他心里流过,哗哗啦啦、滋滋润润,冲去了心里的怨气、不解和忧愁……一下子变得开阔、恬静、明媚了。

七天后,师长接到了一封简短的信:

首长:

您好!

我一路顺风,安全到家了。

眼下,正是冬闲。大队让我当民兵营长,抓民兵工作。有件事,我想请首长相信并记住:像退伍军人证上写的那样,有一天需要我“招之即来”时,我会来的。

你的士兵:郭军

×月×日

1.小说是怎样使郭军这一人物显得真实可信的?请简要分析。(6分)

2.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之术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文中插人郭军在连队六年的杰出表现,与他被命令退伍的现实形成反差,构成情节上的跌宕变化,深化了作品的情感意蕴。

B.从不愿让师长提干到要师长出面留下自己,郭军行为的前后变化既强化了退伍命令带给他的心灵冲击,也突显了他的不甘。

C.和平年代军人职能发生了转变,郭军不能认识并接受这样的事实,想要通过师长摆脱农村户口留在部队,因此受到高林讥讽。

D.文中通过描写郭军的心路历程,既展现了普通军人面对命运转折时的彷徨失落,又讴歌了他们爱国奉献、深明大义的品格。

3.结尾写郭军与小姑娘相遇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一、阎连科《士兵!士兵!(节选)》【答案】

1.①小说源自生活,小说选材聚焦和平年代军人的去留问题,人物符合历史真实;②人物情感转变合理,以次要人物推动情节,促成其 情感转变;③人物描写真实,运用大量心理描写,集中展现人物在特 定情境下的复杂情绪,给人真实的感受;④人物形象丰富、立体,既展现军人的高尚情怀,也表现其作为普通人的苦闷无奈。

2.C 【解析】C项考查对小说文本内容和结构特征的分析与鉴赏。和平年代军人职能发生了转变,郭军开始不能认识并接受这样的事实,他仍认为军人的价值是战斗沙场、报效国家,因此想要通过师长留在部队。后来在高林和小女孩的启发下,他才认识到和平年代军人的职能已经发生了改变,因而接受了退伍。文本中并无依据表明摆脱农村户口是郭军的主观意愿。C 项不正确。

3.①推动情节发展,促成郭军认识的转变;②烘托高林、郭军等军人保家卫国的高大形象;③深化主题,引发对和平时期军人价值的再思考;④淡化了故事的伤感意味,营造了温暖的氛围。

02刘以鬯(chàng)《除夕》

除夕

刘以鬯(chàng) 云很低,像肮脏的棉花团,淡淡的灰色,摆出待变的形态。然后,淡灰于不知不觉间转成昏暗。大雪将降。这样的天气是很冷的。他身上那件棉袍已穿了七八年,不可能给他太多的温暖。要不是在城里喝过几杯酒,就不能用倔强去遏止震颤。郊外缺乏除夕应有的热闹,疏落的爆竹声,使沉寂显得更加沉寂。这一带的小路多碎石。他无意将踢石当作游戏,却欲借此宣泄蟠结在心头的悒郁。几个月前,死神攫去他的儿子。他原是一个喜欢喝酒的人,现在喝得更多,举腿踢空时,身子跌倒在地。他不想立即站起。他的理智尚未完全浸在酒里,思想像一潭死水,偶有枯叶掉落,也会漾开波纹。他眼前的景物出现蓦然的转变,荒郊变成梦境:依旧是亭台楼阁,依旧是雕梁画栋,依旧是树木山石,依旧是游廊幽篁。他甚至见到那对石狮子了……他发现自己已身处于一个大庭院中。他一向喜欢这地方:辉煌的灯烛照得所有的陈设更具豪华感,连门神对联都已换上新的了。这是三十晚上。小厮们早已将上屋打扫干净,悬挂上祖宗的遗像。这里,路灯高照。这里,香烟缭绕。有人掷骰子。有人放爆竹。到处弥漫着除夕独有的气氛。这种气氛,具有振奋作用,像酒。人们显然已喝过酒了,每个人的脸颊都是红通通的………… 一阵狂风,将屋里的烛光全部吹熄。来自黑暗的,复归黑暗。眼前的一切消失于瞬息间。连说一声“再见”的时间也没有,四周黑沉沉。依旧是除夕,两种不同的心情。落雨了,当他跌跌撞撞朝前行走时,蓦地刮起一阵狂风,雨雪泼洒在他的脸上。袜子湿了,冷冰冰的感觉使他浑身鸡皮疙瘩尽起。他自言自语:“不会迷失路途吧。”前面忽然出现灯光。 这灯光从木窗的罅隙间射出来。在黑暗中,一盏昏黄不明的油灯也能控制一切,他想。醉意未消,仍能记得他的妻子此刻正坐在油灯旁边等他回去吃饭。 “我回来啦!”他嚷。木门启开。他的妻子疾步走出来,屋里的灯光,在风中跳跃不已。自从孩子死去后,这个女人就不再发笑。她脸上的表情一直好像在哭,只是泪水总不掉下来。“这是除夕,我为你煮了一锅饭。”语调是如此之低,显示她的健康正在迅速衰退。火盆里烧的是潮湿的树枝,青色的烟霭弥漫在这狭小的茅屋里,熏得他猛烈咳呛,脖颈上有血管凸起。炉灰被门缝中挤进来的北风吹起。那半明不灭的油盏,阴沉沉的,使泥墙涂了一层阴惨的淡黄。就在这些薄薄的泥墙上,居然挂着几幅屏条与对联。都是他自己的手迹,并非用作装饰,而是随时准备拿进城去换钱的——当他想喝酒的时候。明天是新年,明天没有人买画,他想。“吃吧。”声音来自右方,转过脸去观看,他的妻子没精打采地坐在那只粗糙的小方桌边,低着头,像倦极欲睡的猫。

雪落在屋顶上,原不会发出什么声音。此刻,他却听到了沙沙的雪声。这地方的宁静,有时候就是这样的可怕。那种结局太悲惨,他想。每一次想到那结局时,心烦意乱。那种结局太悲惨。他想。他的手,下意识地捉揉着那条长长的辫子。那辫子,像绳索般缠绕着他的脖颈。他想到死亡。当他想到死亡时,连青山不改的说法也失去可靠性。骤然间,生命似已离他而去。这种感觉不易找到解释;不过,每次产生这种感觉时,心中的愁闷就会减去不少。“不能有这样的结局!”声音有如刀子划破沉寂。木架上有一叠文稿。他抽出底下的一部分,投入火盆,熊熊的火舌乱舐空间。他烤手取暖。他将思想烧掉。他将感情烧掉。他将眼泪烧掉。他将哀愁烧掉。他笑。这笑容并不代表喜悦。他的妻子将文稿从他手中夺过去,他将文稿从妻子手中夺过来。“为什么?”她问。他将她推倒在地。这个题材只有在他笔下才能获得生命。现在,他将这个生命杀戮了。“不能有这样的结局!”他笑。但笑声不能阻止北风的来侵。门与窗咯咯咯、咯咯咯地响起来。这是除夕,久久听不到一声爆竹。他手里仍有一叠文稿,一页继一页投入火盆,看火舌怎样舞蹈。那不幸的结局被火焚去时,他产生释然的感觉。他将剩下的文稿全都投入盆内。起先,火盆仿佛被这过重的负担压熄了,没有火焰,只有青烟往上升。稍过些时,刺鼻的青烟转变为滚滚的浓烟,虽浓,却常常被熊熊的火焰划破。火焰企图突破浓烟的重围。火与烟进入交战状态。火焰占了上风,像螺旋般地往上卷,往上卷,往上卷……他笑了。浓烟消散。火焰像一朵盛开的花。他纵声大笑。火焰逐渐转小,像不敢穷追的胜利者带着骄傲撤退。黑色的灰烬到处飞舞。 他作画的兴趣已激起。他倔强地将白纸铺在桌面,拿起画笔,将抑郁宣泄在白纸上。然后他的视线模糊了,一些好像见过的东西,忽然乱作一团。摇摇头。那些乱七八糟的思念蓦地消失,一若山风吹散浓雾。他笑了。用笔蘸了墨,将他的灵感写在白纸上。然后他的视线又模糊了。这一次,有如向空间寻找什么;结果什么也没有找到。他固执地要实现一个愿望,必须保持理智清醒。当他画成那幅画时,仿佛有人在他背上推了一下。手臂往桌面一压,半边面孔枕在手臂上。他是一个胖子,血压太高。在追寻存在的价值时,跌入永恒。他已离开人世,像倦鸟悄然飞入树林。他的妻子从后边走出来,以为他睡着了。望望画纸,原来画的是一块石头,没有题诗,未盖图章,左侧下端署着三个字:曹雪芹。

(有删改)

1.本文主要由作者的想象构成,但读完全文,我们似乎又亲历了伟大文豪曹雪芹的临终时刻。请结合全文,从小说“虚构”与“真实”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6分)

2.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篇将灰色的云喻作“肮脏的棉花团”,既表明了雨雪将至,也给全文奠定了凄凉悲怆的感情基调。B.几个月前儿子的死亡使得主人公喜欢上了喝酒,他和妻子长时间沉浸在痛苦中,只能借酒浇愁,度日如年。C.“除夕”这一时间节点巧妙地串联起了主人公的回忆与现实,梦中的繁华和现实的破败形成鲜明的对比。D.小说句式灵活多变,用词典雅含蓄,描写极富画面感,带有诗歌般的韵律韵味,体现了作者的美学追求。3.请结合文本概括并简要分析主人公的心理变化过程。(6分)

二、刘以鬯(chàng)《除夕》【答案】

1.小说中的主人公是曹雪芹,他是《红楼梦》的作者,是真实存在的人物,虚构的故事情节建立在真实人物曹雪芹的人生经历之上,使小说更加真实可信。作者虚构了曹雪芹去世前的醉酒、焚稿等一系列情节,并生动地再现了他的内心世界,对《红楼梦》及曹雪芹的命运做出了生动的解读,表达了作者对曹雪芹命运的同情和哀叹,丰富了读者的审美体验。ƒ本文创设一系列虚构的情节并注入真实人物曹雪芹的生活历程中,艺术地带领读者深切地感受曹雪芹所生活的时代,虚构与真实相互依存,提升了小说的艺术价值。

2.B【解析】根据原文“几个月前,死神攫去他的儿子。他原是一个喜欢喝酒的人;现在喝得更多”可知,“几个月前儿子的死亡”是主人公嗜酒的原因,而非喜欢喝酒的原因。3.悲伤落魄。除夕的晚上,主人公(曹雪芹)借酒浇愁,悲伤落魄。‚暂时愉悦。醉酒状态,他梦回故去岁月,内心愉悦。ƒ沉痛至极。回到家,面对多病悒郁的妻子和破败穷窘的生活,更加压抑沉痛,以致怒而烧稿,来表达对人生的控诉。

03李娟《与世隔绝》

与世隔绝

李娟

这个时代已经没有与世隔绝的角落了,连月亮之上都不再神秘。我们沙漠腹心的这个沙窝子与外界也一直保持着适当的联系。这一点从大家的日常交谈中就可看……总有那么多话题可聊!早也聊,晚也聊,一聊就没个完。说者声情并茂,闻者惊叹连连。肯定有外部的消息连续不断地进入这片荒野,才能维持这样的谈话嘛。

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是牧羊时马上相逢的问候,其次是新什别克家那部无线座机电话。但是那个破电话几乎没啥信号;深更半夜才闪出一两格,打个电话得跟吵架一样大喊大叫:“……你能听见吗?我能听见!你说!你说!我能听见!你真的听不见吗?……”尽管如此,对这片荒野来说,已经足够了。

来到这里,一切安定下来,最重要的几项劳动也结束了。亲爱的加玛就该北上返回阿克哈拉照顾生病的奶奶了。可怎么回去呢?到哪儿找车呢?

牧场上的车统统都是三证全无的运营车,那样的车在荒野里若隐若现的沙子路上慢吞吞地,东倒西歪地爬啊爬啊,时速没法超过二十公里。只有偷偷上了乌河南岸的柏油路,才能陡然神气一下,开得飞快。可就连这样的车也是罕见的。终于有一天,居麻去北面的亲戚家帮忙挖地窝子,带回了一个消息,说有一辆车第二天将经过附近的牧场。于是加玛赶紧开始做准备。

所谓的“准备”主要是洗头。这令我很难理解。当时旱情严重,水非常珍贵,如果是为了洗给司机和其他乘客看的,这也太虚荣、太奢侈了吧?再一想,怎么能用“虚荣”这么简单的两个字来定义这件事呢。生活本来就够局促了,如果再潦草地应付,那就是“破罐破摔”。再窘迫的生命也需要“尊严”这个东西。而“尊严”须得从最小的细节上去呵护。哪怕就只在一名司机和两三名乘客面前体现短短几个小时的清洁和体现短短几个小时的清洁和体面,也马虎不得啊。

于是加玛不但洗了头,还从头到脚整顿了一番。还打开上了锁的箱子,拆开一双新袜子换上。还坐下来打扮了整整一上午,抹了桂花头油(是的,都这年代了,牧场上的女人们仍习惯使用这种古老的化妆品),擦了粉底。光梳头发就梳了半个小时!

照我看来,有车的这个消息也未免太渺茫了些。不过是口耳相传的一则听闻,既没办法直接和司机联系、证实,也说不准会不会有啥意外和变动。但大家还是把它作为确凿的事实接受了。

这一天很冷。一大早,只有一行脚印在结满白霜的地面上踩出黑色的粪土,一线绵延,穿过整个沙窝子消失在沙丘顶端。头一天晚上就已经打包好了行李,隔壁萨依娜也过来给奶奶捎了一小包糖果。嫂子给奶奶捎了两条塞着马肋骨的马肠,一包煮熟的肉,两张冬宰时剥的羊皮。所有东西统统用一块白布包着。除此之外,嫂子还额外给了加玛几块比较贵的糖果,使她高兴得喊叫起来。

然后这姑娘又翻出一只小小的空钱包,敞开了伸向居麻——要钱。居麻立马给了一百块,更是令她大乐。她原计划是要五十块。另外居麻还给奶奶捎了五百块,是生活费和治病的钱。

戴帽子时,女儿手持两顶帽子郑重地向爸爸征求意见。居麻说雪青色那顶好看,于是她立刻端正地戴在头上,遮住额头。看着这么整齐、快乐的女儿,居麻微笑无语,卷着莫合烟耐心地等她收拾利落。比起体面的女儿,父亲非常灰暗,他还是穿着那双补丁连补丁的大头鞋,破旧的外套皱皱巴巴。在兴奋的女儿面前,他显得失落而精神不振,却解释说昨夜没有睡好。”

然后两人出门上马,居麻送她去遥远的路边(所谓“路”,只是荒野中的两道车轮印)等车。传闻中的那辆车大约会在今天中午时分经过附近的荒野。两人的马消失在北沙梁另一面的荒野深处,我站在沙丘上看了许久。

少了两个人,我和嫂子备感寂寞。我去萨依娜家帮着绣花,下午两点才回家。结果回家推门一看,父女俩正围着矮桌吃肉……他们说,在路边等了四个小时,冻得实在受不了,只好回来了。看来车要么远远未到,要么早就走过了。

晚上,给奶奶捎的钱以及给加玛的零花钱又统统收了回去。虽然说好等出发时再给,但加玛还是很不乐意。我也觉得很奇怪,干嘛要收回去呢?怕她乱花吗?问题是这荒野里到哪儿花钱去?

又过了几天,通过电话(之前一个多星期没信……)得到一个稳妥的消息:有一辆小货车会前往旱情严重的北面牧场送冰,并于当天返回乌河一带。于是父女俩决定赶去那边的亲戚家坐等车来。

于是又一轮告别开始了。隔壁又过来表达了一遍对奶奶的问候。嫂子又开始打包给奶奶捎带的物什。居麻重新给钱,重新算账,这次又多给了二十块,还额外抓了一小把零钱。加玛喜滋滋地数了又数,反复感慨:“这么多啊,这么多钱啊……”

这回还是一大早起来,长时间梳头发、抹头油、打粉底、别头花。程序一个也不能少。当父女俩骑马的身影再一次消失在沙丘背后,我还在幻想:等到傍晚,门一开,两人又笑嘻嘻地回来了。

可这一次真的走了。居麻第二天中午才回来,向我们形容了那车的样子,说他一直看着车完全消失了才转身回家。嫂子又仔细地问了一些细节。然后夫妻俩长时间陷入沉默之中。

加玛走了,像一百个人走了!我们多寂寞啊。从此夜晚更漫长寂静。

(节选自《冬牧场》,有删改)

【注释】2010年,李娟加入《人民文学》杂志社的“非虚构写作计划”,跟随哈萨克族牧民居麻一家在游牧民族的冬牧场里生活了3个多月,写成《冬牧场》一书。

1.《冬牧场》是李娟“非虚构写作”的代表作品之一,“非虚构写作”被称为小说、散文、戏剧之外的“第四类写作”,其突出特点是故事真实和叙事精彩,请结合选文内容加以分析。

2.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尽管旱情严重、水资源宝贵,加玛也要在出发前洗头,这不是奢侈和虚荣,而是为了体现清洁和体面,维护生命尊严。

B.文章详细描写加玛的行李,写出居麻一家对出行的重视、对女儿的关爱,也展现出其家庭、邻里关系的和谐融洽。

C.第一次出发返回后,居麻虽然不担心加玛乱花钱,但还是把加玛的零花钱收了回去,体现出居麻家金钱上的不富足。

D.文章写离别后“我”的幻想、居麻夫妻的沉默,是为了说明我和居麻夫妻无话可谈。

3.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肯定有外部的消息连续不断地进入这片荒野”运用了反语,调侃冬牧场与外界的沟通不畅,具有强烈的幽默感。

B.文章运用比喻手法描写了牧场上的车,交代冬牧场的交通不便,暗示等车的艰难,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

C.文章中打扮体面、兴奋的女儿与穿着破旧、失落的父亲形成对比,传神地勾勒出人物形象,符合人物的身份、年龄特征。

D.文章多以细节传达人物内心的情感,如居麻“卷着莫合烟”耐心等待女儿收拾利落,这一细节含蓄地写出深沉的父爱。

4.如何理解题目“与世隔绝”的含意?请简要分析。

三、李娟《与世隔绝》【答案】

1.故事真实:①取材于作者的亲身经历;②真实地再现了哈萨克牧民的游牧生活。叙事精彩:①加玛等车的故事一波三折,跌宕起伏;②运用铺垫、伏笔,如“我”认为有车的消息“太渺茫了些”,为后文写加玛没有等到车做了铺垫;③语言生动形象,描写细腻传神,如开头对聊天、打电话的描写。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解读的能力。

本题的题干“其突出特点是故事真实和叙事精彩,请结合选文内容加以分析”,可以从“故事真实和叙事精彩”两方面下手。

故事真实:本文选自《冬牧场》,《冬牧场》既是一部较长篇幅的散文,也是一部记录牧民生活的实录。作品写的是新疆哈萨克牧民居麻一家在冬牧场里的经历,是作者深厚的生活积累和感情积淀的产物。因此作者能本真地描写牧民的生存境遇及其面貌和心灵;

其创作意图是真实地记录一个历史时期的哈萨克牧民如何活着,以及当下哈萨克牧民的生存状况。这里没有惊心动魄的离奇故事,不存在波澜壮阔的时代风云,都是牧民的日常生活,甚至是琐细的细节。但它们极为真实地反映了牧民的生存境况:物质、精神、自然、文化的方方面面,表现了这个民族的热情、好客、重礼仪等,自然呈现着牧民们在现实生活中生活的艰辛劳顿。选文中写到了加玛和爸爸两次等车的真实故事,突出了牧场的交通、通讯的不便,真的是一种与世隔绝,这是故事真实性的再现。

叙事精彩:加玛的两次等车,浓墨重彩地描写第一次等车,各种收拾各种准备长达四小时的等候结果车没有来,第二次又重新来一遍,真的是一波三折,跌宕起伏,也可以看出这里的人们生活的淳朴;

文中“照我看来,有车的这个消息也未免太渺茫了些。不过是口耳相传的一则听闻,既没办法直接和司机联系、证实,也说不准会不会有啥意外和变动”为下文第一次等车失败埋下了伏笔;

文章语言质朴中不失生动形象,幽默风趣,比如第一段的描写就是运用反语来写这个地方的与世隔绝,第二段描写打电话“打个电话得跟吵架一样大喊大叫”,并且写出打电话的内容,突出作者描写地细腻传神。后文“居麻重新给钱,重新算账,这次又多给了二十块,还额外抓了一小把零钱。加玛喜滋滋地数了又数,反复感慨:‘这么多啊,这么多钱啊……’”也突出了描写地细腻传神。

2.D【解析】D.“是为了说明我和居麻夫妻无话可谈”说法错误,由文中“我还在幻想:等到傍晚,门一开,两人又笑嘻嘻地回来了”“夫妻俩长时间陷入沉默之中。加玛走了,像一百个人走了!我们多寂寞啊。从此夜晚更漫长寂静”可知,我的幻想以及这种沉默意在表现对加玛的思念和牧场生活的寂寞。

3.B【解析】B.“文章运用比喻手法描写了牧场上的车”错,文中描写牧场上的车的句子“那样的车在荒野里若隐若现的沙子路上慢吞吞地,东倒西歪地爬啊爬啊,时速没法超过二十公里。只有偷偷上了乌河南岸的柏油路,才能陡然神气一下,开得飞快”,通过“慢吞吞地,东倒西歪地爬啊爬啊”“偷偷上了”“陡然神气一下”可知,运用的是拟人的手法,而不是比喻手法。

4.①“与世隔绝”指冬牧场交通、通讯不便,落后于现代文明;②加玛走后,牧场的夜晚变得漫长、宁静、寂寞,似乎与世隔绝。③人与人之间情感联系紧密,并未隔绝。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标题的意蕴的能力。

本题中,题目的本意可以从“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是牧羊时马上相逢的问候,其次是新什别克家那部无线座机电话。但是那个破电话几乎没啥信号,深更半夜才闪出一两格,打个电话得跟吵架一样大喊大叫”及加玛等车到来的消息都“不过是口耳相传的一则听闻,既没办法直接和司机联系、证实,也说不准会不会有啥意外和变动。但大家还是把它作为确凿的事实接受了”可知,“与世隔绝”指的是冬牧场交通、通讯不便,落后于现代文明;

在第一次加玛去等车时,文中写到“少了两个人,我和嫂子备感寂寞”,文章最后也写到“加玛走了,像一百个人走了!我们多寂寞啊。从此夜晚更漫长寂静”,两次“寂寞”其实暗示了“加玛走后,牧场的夜晚变得漫长、宁静、寂寞,似乎与世隔绝”;

虽然交通和通讯不便,落后于现代文明,但在这里的人们却彼此不相隔,文中两次写到周围邻居给奶奶带问候与东西,可以看出牧场人们之间心灵的距离很近。

04石舒清《懒狗(节选)》

懒狗

石舒清

红羊乡有个村子叫舒家川,舒家川有个叫虎虎的人。虎虎家有一条狗,在村里是有些名气的,它的名气由它的懒而来。一般懒人有,懒狗不多见,虎虎家的这条狗,可算是懒断筋了,趴在那里一动不动,就像是把它的筋抽去了那样。有时候趴在火日头下,晒得要冒烟了,晒得狗蝇子要爬满它的眼睛了,比如树荫墙影就在眼前不远处,它宁晒着,也不活动到阴凉里去。天气热,渴得它吐出舌头来忽闪忽闪的,然而你要是把水盆搁在远处,它是不会来喝水的。因为它有这个毛病,就有人专门试它究竟懒到了什么程度,就把水盆一点点挪近看它,看离多近它才会喝水。真是不可思议,水盆离得那么近,只要它探一下头就可以喝到水,但它就是不探这个头,好像往前一探它的脑袋就会掉下来,好像它的身子不是它的身子,而只是它的一个拖累。它的眼神也是淡漠的,好像没有什么可以促使它和诱惑它。都说,它是宁愿渴死也不动一动的。当然它也是宁愿饿死也不大愿意动的。它从来不走近食盆,食盆可以和它保持一个恒定的距离,要把食盆拿到它跟前,搁到它的嘴下面,说,吃,它才不大情愿地吃起来,好像它的吃不是为了自己,而完全是在照顾着谁的情绪和面子。养这样一条狗做什么,说不清,也就养着了。它在门上那么一卧,总还是个狗吧,狗能起到的一些作用它也是能起到的。因为多吃少动,它还是较胖大的。村里人笑话说,虎虎家养的那不是狗,那是养了个老爷,狗里头能被称作老爷的,也就虎虎家里这条了吧。一般喂狗吃喝都是虎虎的事,虎虎一边喂它一边说,到头懒死你信不信,看狗那不大愉快的面孔,它未必相信这话。

说话就到了那天黄昏,月亮早早地出现在半空,但是没有光亮,像灯还没有通电似的。虎虎端着狗的食盆找不到狗,咦!这懒狗到哪里去了?院里不见。出了街门,见外面蓝乌乌的有些古怪和沉闷,好像要突然间打雷下雨那样。更为可怪的是懒狗挣脱了缰绳在门前跑来跑去,汪汪叫着,就像咬着只有它才能看见的东西。随着懒狗的叫,那种若飘若浮的蓝雾一样的东西似乎在不停地浓郁着收紧着,好像天空绷紧了,好像天空突然要变脸了。虎虎没来由地一阵心悸。吃来,他向懒狗喊着。懒狗看到他,忽然就像终于找到了他那样,跑过来把头抵到他的脚上,嗅来嗅去,而且呜呜哝哝,若有所告。虎虎觉得气闷,好像有什么东西沉沉地要压下来,使他觉得呼吸有些不够用。他不想喂狗了,他想返回屋里去,但是懒狗却咬住他的裤脚不放,又咬住他的鞋,把他的脚都咬痛了,他刚准备踢懒狗一脚时,就像突然来了一阵飓风,把他卷起来扔到了地上,接着就是满耳朵的撞击声和破裂声。在黄风土雾中,大地像巨浪中的船那样颠簸摇晃起来了。地动了。虎虎趴住不动,一手伸出去拉着一条狗腿,什么也看不到。

大震过后,家里就剩了虎虎和懒狗。懒狗第一次主动地把一盆食吃了,它看起来就像是从黄土里钻出来的。

村子几乎被摇平了,眼前的世界完全不认识,看起来就像一个人的五官全部长错了位置。

人变麻木了,人凭着这难得的麻木渡过难关。没有伤心也不觉得害怕,一切感觉好像都隔膜着,距离人远远的。冷,往骨头里头冷。冷得这个人好像不是自己,不是自己又是谁呢?总还会一点点冷到自己身上来。虎虎搭狗窝那样搭了个简易的草棚,暂时住在里面,和他的狗挤睡在一起。竟然弯月还出来,像大出血的瘦女人把脸贴着怪诞的天幕。天空像个旧门帘似的,好像一阵风就可以吹个无影无踪。虎虎觉得狗身子在热着自己。

晚上不知什么时候,好像有什么动静,虎虎恍惚间觉得自己身边空了,好像懒狗出去了,在远处山呼海啸一般撕咬,也可能是个梦吧。虎虎觉得如果白天不再到来,日头不再出来,都是有可能的。啥事情都是有可能的。但是天还是亮了,日头出来,像刚刚剥出的一枚蛋黄。日头好像不知道这个世界发生了什么那样,又一次兴冲冲地出现在这世上。懒狗躺在离草棚三十米开外的地方,眼睛还睁着,一身血,脖子被咬断了,没有血再流出来。流过血的毛板结在一起,使人看起来有些扎眼。来了两个人看了看又走了。那两个人拍打着虎虎的脸,摇晃着他的身子,说活着就好,活着就好,多大的难啊,若不是你的狗护你,你早被狼吃掉了。

夜里不知谁张罗着,把幸存的人招呼到一起,把几根旧椽子劈成柴火,点燃了,大家烤着。月儿在火光的上面一浮一飘一浮一飘,就像谁提了个灯笼在荒山里走。

震后第三天,虎虎好像有些明白了过来,而且大家在一起吃了一顿饭,精神了一些。

(摘编自《地动》,有删改)

1.石舒清的长篇小说《地动》,是一部关于海原大地震的力作。其实质是小小说的组合,以真实发生的历史事件为背景,用非虚构的方式书写世道人心。《懒狗》构思取材巧妙独特,请简要分析。

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虎虎家的懒狗在村里出名并受到村人痛恨,是因为出奇的懒,懒到宁愿渴死也不动一动的,宁愿饿死也不大愿意动的。

B.虽然虎虎对懒狗不够好,并骂它“到头懒死你信不信”,但懒狗不计前嫌,关键时刻还是勇敢地用自己的生命救下了虎虎。

C.地震之前,懒狗“挣脱了缰绳在门前跑来跑去,汪汪叫着,就像咬着只有它才能看见的东西”,可见它感受到了险情。

D.地震后,“来了两个人看了看又走了”,“把幸存的人招呼到一起”“大家在一起吃了一顿饭”,突出了团结才能战胜灾难的主题。

3.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懒狗”的“懒”,如“趴在那里一动不动,就像是把它的筋抽去了那样”。

B.“看狗那不大愉快的面孔,它未必相信这话”,通过狗的神态描写,用拟人的手法表现了“懒狗”似乎能听懂主人的话。

C.小说直接描写了“懒狗”与狼撕咬搏斗的场景,通过其“眼睛还睁着,一身血,脖子被咬断了”的死后情况,表现了它的神勇。

D.小说以虎虎作为叙述视角,作者采用第三人称,平静从容、张弛有度地描写,让读者印象深刻。

4.小说有多处环境描写,请分别指出文中三个画线句子的作用。

四、石舒清《懒狗(节选)》【答案】

1.(1)小说以地震为背景,通过懒狗在地震来临之时向主人示警,并咬住主人裤脚,在主人遇狼时以命相搏,最终救下主人,而被狼咬死的故事,表现了灾难之际狗对主人的忠诚。

(2)小说将懒狗平日的“懒”与地震时的“灵”和“勇”加以对比,将懒狗平日的“无用”与灾难时的“大用”加以对比,在极端事件及其情境中,把动物的良好品质凸显出来。

(3)作为一部灾难题材的小说,小说没有过多渲染地震发生时的惨状,也不过度追求情节的跌宕起伏,只是平静从容地讲述人和狗之间的温情故事,表现出人世间的善良和美好。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构思特点的能力。

(1)结合“懒狗却咬住他的裤脚不放,又咬住他的鞋,把他的脚都咬痛了……突然来了一阵飓风,把他卷起来扔到了地上,接着就是满耳朵的撞击声和破裂声。在黄风土雾中,大地像巨浪中的船那样颠簸摇晃起来了。地动了”“懒狗躺在离草棚三十米开外的地方,眼睛还睁着,一身血,脖子被咬断了,没有血再流出来……那两个人拍打着虎虎的脸,摇晃着他的身子,说活着就好,活着就好,多大的难啊,若不是你的狗护你,你早被狼吃掉了”分析,这篇小说以地震为背景,通过懒狗在地震来临之时向主人示警,并咬住主人裤脚,在主人遇狼时以命相搏,最终因救主人而被狼咬死的故事,表现了灾难之际狗对主人的忠诚。

(2)小说第一段集中写了懒狗“懒”的表现,如“它的名气由它的懒而来”“它是宁愿渴死也不动一动的。当然它也是宁愿饿死也不大愿意动的”“虎虎家的这条狗,可算是懒断筋了,趴在那里一动不动,就像是把它的筋抽去了那样”等等,突出了懒狗平日里是在太“懒”了;但是在地震来临前,懒狗却表现出它的灵敏而勇敢的反应,文中先是说“懒狗挣脱了缰绳在门前跑来跑去,汪汪叫着,就像咬着只有它才能看见的东西”“懒狗却咬住他的裤脚不放,又咬住他的鞋,把他的脚都咬痛了”,后来,懒狗为了保护主人,与狼搏而丧身,文中这样描写懒狗的勇敢——“懒狗躺在离草棚三十米开外的地方,眼睛还睁着,一身血,脖子被咬断了”。综上分析,文中把懒狗平日的“懒”与地震时的“灵”和“勇”对比,将懒狗平日的“无用”与灾难时的“大用”对比,突出了在极端事件中动物表现出来的良好品质——无畏无惧、英勇献身的奉献牺牲精神。

(3)这篇小说是长篇小说《地动》的删选部分,主要内容反映海原大地震中真实发生的历史事件。题干说这部小说“用非虚构的方式书写世道人心”,懒狗的懒惰虽然极端,但现实生活中不乏见,所以,在取材方面,《懒狗》作为一部灾难题材的小说,没有过多渲染地震发生时的惨状,也不过度追求情节的跌宕起伏,只是平静从容地讲述人和狗之间的温情故事,懒狗很懒但作为主人不抛弃不放弃,坚持喂养,作为虎虎家的一员,懒狗凭借狗的本能预先感知了灾难,拼尽全力守护并保卫主人,以至于最终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表现出人世间的善良和美好,情节设置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令人读后唏嘘感叹,心生对自然生灵的敬仰和珍惜之情。

2.C【解析】A.“并受到村人痛恨”错。文中说“虎虎家有一条狗,在村里是有些名气的,它的名气由它的懒而来”“村里人笑话说,虎虎家养的那不是狗,那是养了个老爷”,可见,村里人只是嘲笑虎虎家的懒狗,看不出村人痛恨这只懒狗。

B.“虎虎对懒狗不够好……懒狗不计前嫌”错,从“一般喂狗吃喝都是虎虎的事”可以看出他对狗还是很好的,“到头懒死你信不信”也不是真骂,只是责怪狗太懒,或许正因为虎虎的好才换来懒狗的忠诚,所以“不计前嫌”于文无据。

D.“突出了团结才能战胜灾难的主题”错,小说重点不在写人们的团结,重点是通过人和狗之间的温情故事,揭示灾难之际狗对主人的忠诚,表现出人世间的善良和美好。

3.C【解析】C. “小说直接描写了‘懒狗’与狼撕咬搏斗的场景”错误。小说没有直接描写懒狗与狼撕咬搏斗的场景,而是通过懒狗“眼睛还睁着,一身血,脖子被咬断了”的死后情况侧面描写的。

4.(1)第一处画线句子描写了地震前不同寻常的景象,渲染了紧张的气氛,预示灾难的即将到来。

(2)第二处画线句子是地震后的环境描写,突出了地震后的满目疮痍,同时反映了人物心灵所受到的巨大打击,也为下文狼的出现作铺垫。

(3)第三处画线句子的环境描写烘托出黑夜的清冷氛围,让读者感受到灾后幸存的人们依然惊魂未定的心理状态,同时也让读者看到希望。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环境描写作用的能力。

(1)第一处画线句子是“外面蓝乌乌的有些古怪和沉闷,好像要突然间打雷下雨那样”,结合下文“一阵飓风,把他卷起来扔到了地上,接着就是满耳朵的撞击声和破裂声。在黄风土雾中,大地像巨浪中的船那样颠簸摇晃起来了。地动了”“懒狗挣脱了缰绳在门前跑来跑去,汪汪叫着,就像咬着只有它才能看见的东西”,可知,“外面蓝乌乌的有些古怪和沉闷”是地震前不同寻常的景象,“好像要突然间打雷下雨”渲染了紧张的气氛,预示灾难的即将到来。

(2)第二处画线句子是“村子几乎被摇平了,眼前的世界完全不认识,看起来就像一个人的五官全部长错了位置”, 此处环境描写运用比喻手法,把地震后几乎被摇平的村子比喻成人全部长错了位置的五官,突出了地震后村子被夷为平地后,满目疮痍的惨状;结合下文“人变麻木了”分析,“眼前的世界完全不认识”反映了遭受地震灾难的人们心灵所受到的巨大打击;结合“虎虎搭狗窝那样搭了个简易的草棚,暂时住在里面”可知,“村子几乎被摇平”,人物没有遮蔽的地方,为下文狼的出现作铺垫。

(3)第三处画线句子是“月儿在火光的上面一浮一飘一浮一飘,就像谁提了个灯笼在荒山里走”,句中“月儿在火光的上面一浮一飘一浮一飘”烘托出灾后黑夜的清冷,“一浮一飘一浮一飘”的月儿让人感觉地震后幸存的人们依旧惊魂未定的心理状态,而把在荒山飘飘浮浮的月儿比喻成灯笼,生动形象,音韵和谐,让读者感受到身临其境感受冷清气氛的同时也让读者看到生活的希望。

05葛亮《瓦猫(节选)》

瓦猫(节选)

葛亮

宁怀远从蒙自刚来到昆明时,在翠湖边上看到一株梨花。很大,风吹过来,就落了一地,好像雪一样。后来,他无数次对荣瑞红说起这株梨花树。荣瑞红说,我们龙泉镇①,什么花都有,就是没有梨花。

后来,宁怀远在滇池边上,听一个拉胡琴的唱,“万紫千红花不谢,冬暖夏凉四时春”。他又想起这株梨花,想起满天飞的白,却怎么也记不起树的样子了。

荣瑞红倒记得清清楚楚。那年夏天,蓝花楹开得正盛。黄昏时候,村里头来了一个人,敲开他们家的门。荣瑞红应了门,见是高个儿中年人,穿着青布衫子。蜡黄脸,满脸胡须。这人操官话,有两湖口音,口气温和,问荣瑞红家里头有没有要出租的屋子。荣瑞红就喊她爷爷。荣昌德老汉走出来,敲着烟袋锅,眯眼看来人胳膊底下夹着两本书,就问,先生,你是昆明城里来的教授吧?

那人点点头,说,小姓闻。荣老爹回,我们家的耳房刚租了出去。最近来我们镇上问的,都是昆明城里的教授和学生。日本人的飞机把读书人都折腾坏了。全城都在跑警报。走,我陪你去问一问。

荣老爹带着这个先生,顺着金汁河畔的小路,挨家挨户一路问过来。天擦黑了,这先生在一户人家门口停下,抬头看看说,这房子好,“三间两耳倒八尺”。荣老爹说,可不,正正经经的“一颗印”②。

敲开了门,一看,小院干净开阔,房子也通透。用的石材、木料都考究得很,楼板和隔墙板还未装完,眼见是新起的房子。闻先生怕人家不舍得,但还是说了来意。屋主说,好。钱不打紧,您看着给。这屋子刚建好,您不嫌弃,下周就能住进来。

闻先生看他爽快,也很高兴。屋主说,都说昆明城里造了新大学,来了许多教授。北方来的。要是不打仗,我们请也请不来你们。

荣瑞红才知道,这个闻先生,就是大名鼎鼎的闻一多先生。他不是替自己找房子,是要替他们大学找个地方,盖个研究所。

要装修这个房子,镇上不缺人手。可这闻一多先生,一个瓦匠窑工也不请。他和另一个姓朱的先生,撸起袖子,带着几个年轻人,自己干。

荣老爹就说,他们开不了伙。囡儿,新烧的饵块③,给他们送些去。

荣瑞红就拎着一只篮子,装几只碗给他们送过去。闻先生客气,要给她钱。她躲过去。

待装修好了,闻先生请村里的木匠刨了一块木板,刨得又平又光。他对青年说,怀远,去龙头村的弥陀寺,找冯先生,给咱研究所题个名。

黄昏的时候,“清华大学文科研究所”的牌子就挂起来了。

屋主来了,看了又看,说,这字可真好。可这屋上了椽子,要住进人,其实还缺了一样。

闻先生说,愿闻其详。

屋主笑笑,这得麻烦您找荣老爹问一问。

当天后晌,宁怀远第一次见到了瓦猫。

他看见荣家老爹捧了一只黑黔黔的物件走过来。走近看,是个陶制的老虎。那老虎身量小,但样子极凶。凸眼暴睛,两爪间执一阴阳八卦,口大如斗,满嘴利牙,像要吞吐乾坤的样子。老爹捧得稳稳的,神色也肃穆。宁怀远记起朱先生讲应劭的《风俗通义·祀典》,引《黄帝书》,里头有神荼郁垒④执鬼以饲虎的一段,说虎能“执搏挫锐,噬食鬼魅”。他想,这大概是一只和房宅相关的神兽。

他便大声感叹说,好凶的镇宅虎啊。

旁边的荣瑞红手里拿着红菱子,本也是肃然的,听了怀远的话,倒噗嗤一声笑出来,说,读书人的见识大,阿爷的瓦猫变了老虎。

荣老爹回头瞋她一眼,说,死囡儿,不说话当你哑巴吗。

这时,在宅前的端公,是本地的巫人,穿玄色的长袍,头戴锦帽,手里执了木剑。他捉来一只毛色绚亮的雄鸡,口中念念。旁人听不懂,大约是消灾瑞吉的咒语。随即出其不意,低头猛咬住公鸡的鸡冠。血便由肥厚的鸡冠流淌下来。端公唤来荣老爹,协他把住挣扎的雄鸡,将鸡血一一滴在瓦猫的七窍,即眼、鼻、口、耳处,又在那大嘴里放入松子等。这端公即刻手势利落,将鸡宰杀了,在院内的锅里烹煮。

半个时辰取出,直立于钵中,这鸡头须仰视屋宇檐角。端公遂点香祭之良久。最后,踏梯上屋顶,恭恭敬敬,才把瓦猫安在脊瓦上。

宁怀远看这端公,一场“开光”下来,大汗淋淋,像是脱了形。瓦猫坐在房上,凛凛地望着他们,竟让人有些敬畏。当地的人,经过了倒都要驻足,合掌默立半晌,向主家道喜,才离去了。言语间皆轻声细语,像是怕惊动了什么。看得宁怀远心里也穆然起来。屋主帮着他们一一安置好了,这才和闻先生告辞。一边说,先生,这屋子就交给您了。临走时,他又点上三支香,插在香炉里,阖目拜了一拜,才道,这瓦猫既上了房,逢农历初一、十五,点香祭供,先生莫要忘了。

当晚上,闻太太将冯太太从弥陀寺请过来,说一起包饺子,庆乔迁之喜。

闻太太将一簸包好的饺子又下到锅里,说,你那边住得可好?等我这忙完了也去看看。

冯太太说,我本来不信鬼神,可那山坡上孤零零一座庙,住着总是不踏实。

闻太太说,你还是常来走动,跟我做伴,也多个照应。

冯太太叹口气道,不是我迷信,我倒听说,这村里的房子除了庙,都要请尊瓦猫,才算清净了。我刚一进门,看见你们房梁上坐了一尊,那叫个威风。

(有删改)

【注释】①龙泉镇,是以荣老爹为代表的陶艺匠人制作民间神兽瓦猫的世代传承之地。②也称“一口印”,住房建筑形式之一,它由正房、耳房(厢房)和入口门墙围合成正方如印的外观,俗称“一颗印”。③饵块,云南当地的一种小吃。④神荼、郁垒:是能够抓鬼的两兄弟。

1.小说《瓦猫》采用了艺术虚构与历史真实相结合写作手法,请结合文本从虚构与历史的角度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荣老爹是一个热心肠的人,闻先生来找房子的时候,虽然他家的房子已经租出去了,还是热情地陪闻先生挨家挨户一路问。

B.屋主不在乎租金将自己新起的房子租给闻先生,荣老爹让荣瑞红给闻先生他们送饵块,都体现了龙泉镇人至真至纯的人情美。

C.给镇宅的神兽瓦猫“开光”的过程庄严肃穆,在场的人都轻声细语,经过的人驻足合掌默立,表现了人们对瓦猫的敬畏。

D.小说气氛轻松,祖父对孙女的嗔怪,太太们包饺子等场景的叙写充满生活气息,展现了一个乐而忘忧、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

3.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描写了翠湖边的梨花,后面在“蓝花楹开得正盛”的季节展开故事,营造了一种宁静幽美的意境,增添了小说的美感。

B.小说的行文节奏疏密有致,找房、装修、待客等情节较为舒缓,利于表现人情美;瓦猫“开光”的描写虽细腻但较之前稍紧凑,突出了神秘感与敬畏之情。

C.小说通过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等多种方法刻画闻一多先生的形象,寥寥数语,却让人感受到闻一多先生一路跋涉的艰辛以及他的平易温和。

D.小说语言清雅冲淡,叙事温润平和,既典重温雅又细致入微,语言的力度与分寸的拿捏都恰到好处,体现了作者独特的抒情美学。

4.“瓦猫”在小说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五、葛亮《瓦猫(节选)》【答案】

1.①虚构:部分人物以及人物言行的细节是通过想象虚构出来的,这些虚构创造了一个关于瓦猫的动人故事,丰富了小说的内容,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②历史真实:抗战时西南联大师生艰难复建清华大学文科研究院所的情节,是对历史的生动再现,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性,可以让读者领略闻一多等大师级人物的日常风度与性格魅力。③两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为小说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历史背景,更便于将西南联大师生的生存姿态、精神品格与当地的民族文化、乡土生活融为一体。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小说手法的能力。

历史真实:文中“这个闻先生,就是大名鼎鼎的闻一多先生。他不是替自己找房子,是要替他们大学找个地方,盖个研究所”“可这闻一多先生,一个瓦匠窑工也不请。他和另一个姓朱的先生,撸起袖子,带着几个年轻人,自己干”等是历史真实,抗战时期,我国将北京、清华等几所大学迁到昆明,处境艰难,为了建立研究所自己租房子,自己装修,这些都是历史的真实。

虚构:文中的荣瑞红、荣老爹、端公等未必真有其人,尤其是“在宅前的端公,是本地的巫人,穿玄色的长袍,头戴锦帽,手里执了木剑。他捉来一只毛色绚亮的雄鸡,口中念念。旁人听不懂,大约是消灾瑞吉的咒语”“这端公,一场‘开光’下来,大汗淋淋,像是脱了形。瓦猫坐在房上,凛凛地望着他们,竟让人有些敬畏”等细节描写以及瓦猫开光的过程等,多是虚构想象,丰富了小说的内容,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虚实结合一方面为故事的发生提供了特定的社会背景,特定的地域环境,另一方面便于更好将西南联大的师生形象、生存状态、人格品质等展现出来。

2.D【解析】D.“展现了一个乐而忘忧、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错误,小说中虽不乏轻松的情节,但这个村落并不是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闻一多等人来租房时,荣昌德老汉说最近来我们镇上问的,都是昆明城里的教授和学生,日本人的飞机把读书人都折腾坏了,全城都在跑警报。百姓们还是关心时事,并没有乐而忘忧、与世隔绝。

3.C【解析】C.“小说通过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等多种方法”错误,“高个儿中年人,穿着青布衫子。蜡黄脸,满脸胡须”是外貌描写;“怀远,去龙头村的弥陀寺,找冯先生,给咱研究所题个名”是语言描写;“这先生在一户人家门口停下,抬头看看说”是动作描写,没有心理描写。

4.①环境上,瓦猫开光的描写,营造了神秘的氛围,展现了西南地区独特的风土人情。②情节上,瓦猫是当地乔迁的必需之物,用之前要开光,这些描写丰富了文章的情节。③人物上,活灵活现的瓦猫,表现了当地匠人心灵手巧、技艺高超,同时对瓦猫的态度也展现了西南联大师生们作为外乡人对当地文化的尊重与融入。④主题上,瓦猫寄托了龙泉镇人对平安幸福的美好生活的向往与镇宅纳福、驱邪避害的美好愿望,深化了小说主题。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物象作用的能力。

环境上,“这时,在宅前的端公,是本地的巫人,穿玄色的长袍,头戴锦帽,手里执了木剑。他捉来一只毛色绚亮的雄鸡,口中念念……即眼、鼻、口、耳处,又在那大嘴里放入松子等。这端公即刻手势利落,将鸡宰杀了,在院内的锅里烹煮”等句子描写了瓦猫开光的过程,向读者展现了昆明地区独特的风土人情。

情节上,本文讲述闻一多租房子作研究所的故事,结合当地的民风民俗写瓦猫是当地乔迁的必需之物,从而描写瓦猫开光的过程,丰富了文本的内容和情节。

人物上,“走近看,是个陶制的老虎。那老虎身量小,但样子极凶。凸眼暴睛,两爪间执一阴阳八卦,口大如斗,满嘴利牙,像要吞吐乾坤的样子”“看见你们房梁上坐了一尊,那叫个威风”等句子写出了瓦猫的活灵活现,侧面烘托了当地匠人心灵手巧、技艺高超;而西南联大的师生并没有对此不解、抵触,写出他们作为外乡人对当地文化的尊重与融入。

主题上,由“这村里的房子除了庙,都要请尊瓦猫,才算清净了”等句可知,瓦猫是用来镇宅的,是乔迁之时的必备用品,从中可以看出瓦猫寄托了龙泉镇人对平安幸福的美好生活的向往与镇宅纳福、驱邪避害的美好愿望。

想要加盟,但不知道怎么选择与取舍?
快速提问,获取专业解答
更专业更准确更全面
声明:该作品系网友上传发布。九州醉餐饮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若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反馈通道提交信息,我们将按照规定及时处理。【反馈】【分享】

火锅行家推荐

¥80-120万

投资金额

¥80-200万

预估年利润

265

门店数量

148人

帮助成功创业

重庆邦辉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是集餐饮研发、品牌连锁加盟、数字化运营管理、营销策划、技术培训、品...
¥80-100万

投资金额

¥80-200万

预估年利润

12

门店数量

118人

帮助成功创业

常州市隆利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是一家主打港式鸡煲的养生火锅品牌,产品传承香港民间秘制烹饪手法。...
¥20-50万

投资金额

¥80-200万

预估年利润

480

门店数量

376人

帮助成功创业

公司设有品牌部、研发部、培训部、运营中心、市场部、设计部和配送部等众多专业化部门,公司精英...
¥10-20万

投资金额

¥40-60万

预估年利润

125

门店数量

583人

帮助成功创业

在装修风格上有特色,三搭火市井火锅在服务上也是比较有特色,所有的员工都能够对待客人热情大方...

精选品牌推荐

创业分享

热门行业搜索

火锅热门项目

快速提问,获得解答

我要提问

有加盟疑问,快速咨询获取解答

在线一对一咨询
友情提示:本站为用户免费提供信息发布展示与咨询服务!投资有风险 加盟需谨慎。为规避投资风险,建议您在投资前务必多咨询,多考察,降低投资风险。使用本站服务,即代表您已阅读并同意《九州醉餐饮网用户使用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