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餐饮越来越难做,但有个现象不能忽视,那就是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并没有萎缩,消费市场依然在增长。变化的只是消费场景,消费者的消费理念及消费方式。从全国来看,海底捞、西贝这些品牌都没有了往日的火爆。很多连锁餐饮品牌经历疫情的打击,今年都在忙着关店,不断收缩市场。

不过凡事都有两面性,连锁品牌关店和收缩市场的同时,也在加快布局短平快的小餐饮项目。
打造小而美的小店模型是今年餐饮行业的新趋势。
因为大而全是对资源和精力的浪费,聚焦才能降低开店成本,提高核心产品的竞争力。
所以小店模式更适合单品突破,塑造单一产品的认知,满足细分领域里的顾客需求。

这些小店项目都有几个共同特征:投资不大、产品线短、标准化程度高、出餐效率高,人工少,一经推出就能快速复制,迅速占领市场。
投大店到投小店,是投资思维的进化
在市场不够稳定的情况下,开小店无疑是较好的投资策略,因为投资不大,回本周期短,从长期来看,收益反而是最高的。
餐饮创业要坚持长期主义,不能抱着短期的投机心理。
影响市场不稳定的因素,除了疫情影响这样的突发因素之外,更多的来自市场环境的变化和消费者生活习惯的变化。

首先是市场环境变化。
城市发展,商圈演变,让诸如钟楼大雁塔这样的超级商圈失去了昔日的魅力。
消费者的生活半径越来越小,与之对应的就是店面的吸客范围也越来越小,以前一家门店能吸引方圆几公里的客流,现在可能只能影响到周边一公里不到的范围。
客流减少会让大店的生存更加艰难,开小店反而会活的更加滋润。
其次是消费场景的变化。
以前顾客吃饭只能选择去餐厅,现在可以点外卖,可以在便利店买速食类产品,也可以在超市买各种方便锅,还有盒马及各类的食材超市……
消费场景越来越多了,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解决一顿饭的需求,餐厅只是消费者消费场景中的一个。
这个时候,开店的商家要解决的就不是单纯的吃饭问题,而是顾客的社交问题。比起吃饭,和谁吃,在哪吃要比吃什么更重要。因此每一个线下店面的存在都是在为周边一个特定的人群服务,和这些人建立链接,解决他们围绕吃饭而产生的问题才是一家店面的使命感。
从这一点来说,小店比大店更具有灵活性,更容易适应复杂市场的变化。通过精准定位,用精准的产品吸引周边特定的人群,就是小店模式的精髓。
一个店影响周边一公里,通过快速布店,形成一个具有协同性的网络,最终达到全区域的精准覆盖,这就是小店创业的较好的盈利模式。

后疫情时代的餐饮消费更加理性化
很多人说疫情影响了市场的发展,实际上需求并没有减少,没有哪个人因为疫情的影响选择不吃饭了,只是吃饭的方式和消费的理念变了。
首先,疫情让很多人收入骤减,原来天天吃大餐,现在可能更多的时候吃盒饭。
其次,很多公司原来可能应酬很多,每月聚会、季度聚会、年底总结,疫情后可能都取消了。
这对于主打聚会商务宴请的正餐酒楼宴请类的餐饮店来讲,无疑是雪上加霜。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从14年的非典到20年的新冠,每次大的疫情结束,高端餐饮都会迎来一轮大洗牌。
总之,疫情让人不是不吃饭,而是更加理性地吃饭。
小而美的店面,能提供干净卫生又美味的美食,比起其他五花八门花里胡哨的店面更具吸引力。
产品标准化发展的“红利”
标准化带来的好处有三:
一是降低产品成本,解决了高成本的问题。
二是解决了产品口味标准化的问题。
三是解决了人工成本高的问题。
这些问题的解决让开店变得更简单,不需要太大资金投入,不需要太高的技术成本,普通创业者也只要选对了品牌,选对了模式,就可以轻松又有一家自己的店。
很多人可能会说加盟品牌提供的标准化产品明显要比自己做的贵。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可能有两种:
一是老板单纯只算原材料成本,没有考虑产品加工所需的人工水电场地租金等费用。
第二种原因可能是你遇到了快招品牌,钱都让加盟公司给赚了。
在如今的餐饮业,商家要做的就是精准定位,找到核心群体的核心痛点,然后满足他们的核心需求。
其次就是找到好的餐饮品牌,靠谱的餐饮品牌所带来的不仅仅是品牌优势,还有他们深耕市场多年的经营经验。
在大众创业的浪潮下,加盟模式更符合如今的市场发展。
小店投资不大,每一个创业者都可以自己当老板,每一个参与者都可以成为店面的合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