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转眼2018就快结束,冬天也开始真正显露出真面目。寒冷的天气,总让人想来口热乎乎的吃食。火锅——无疑是冬日里的最佳选择,这一点中国古代的吃货达人们也是深有感触。其实,火锅并不是现代产物,在古代就已经有了火锅的吃法,而且还有着许多不同的叫法,其中一种文雅的别称还是福建人发明的。


(一)
自从我们的老祖宗发明了最早的容器——陶制的鼎,也就出现了最古老的烹饪方法——“水煮法”,这应是最早的火锅烹饪方式了。
1966年,在咸阳境内发现了一件战国后期的“脩武府”青铜温炉,此炉分上下两层,上层盛食物或酒浆,下层放炭火。经鉴定,此炉为魏国器具,可见战国时火锅已经在贵族中流行了。
西汉初年记述前代史实、传闻的著作《韩诗外传》中记载,古代祭祀或庆典,要“击钟列鼎”而食,那时的鼎,是非常大的锅子,吃的食物如肉类等,通通丢到鼎内,然后在底部生火,把食物煮熟。

图文无关
(二)
到了汉魏时期,人们吃火锅更为普遍了。从考古发现来看,此时已有各式各样的火锅,火锅的材质也不局限于青铜一类,出现了铁火锅、陶火锅等;除了吃分餐制形式的“小火锅”外,那时人们还吃起了可以放不同料汤、烧煮不同口味的鸳鸯火锅。
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墓中发现了一只可以用来吃火锅的铁暖炉,此炉采用鼎结构三足造型,在炉腿中部设可以悬置燃料的托盘(炉底)。这种炉子温酒、热饭、吃火锅均很方便。

汉代火锅
刘胜墓中出土的暖炉,尚不能直接证明他生前爱吃火锅,但江苏盱眙汉墓考古出土的一件“分格鼎”,则直接证明墓主、西汉江都王刘非特别青睐吃火锅。而且,他吃的还是“鸳鸯火锅”。
(三)
对于煮熟食物的锅具,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称呼,比如,三国时期叫“五熟釜”。《三国志》中有一段颇有意思的史料:魏文帝曹丕还是太子时,曾让人铸“五熟釜”赐予相国钟繇。“五熟釜”是一种里面分隔开来,能同时烹调各种食物的古代炊具。不管它使用的是哪种烹调方式,仅从形制来看,和我们今天常吃的“鸳鸯火锅”实有异曲同工之妙。

现代大家常吃的“鸳鸯火锅”
到了北宋,火锅更为普及,它的名称也改成了“骨董羹”(也作谷董羹)。
关于这个名字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是说因投放食料于沸水中,锅中发出“咕咚、咕咚”的声音而得名。另一种说法个人觉得会更靠谱一些——“骨董”指的是杂物器,古代卖杂货古货的,就称为骨董行(后称古董行),骨董用于饮食,则是用来杂煮菜羹。
苏轼的《仇池笔记》有一章叫《盘游饭谷董羹》:“江南人好作盘游饭,鲜脯鲙炙无不有,埋在饭中,里谚曰‘掘得窖子’。罗浮颖老取凡饮食杂烹之,名骨董羹。诗人陆道士出一联云:‘投醪谷董羹锅内,掘窖盘游饭碗中。’”苏轼《食荔枝》中有“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之句。“罗浮”就是广东的罗浮山,“颖老”指的就是道士昙颖。苏东坡引用当时和他一起品尝了骨董羹的眉山道士陆惟忠的“投醪谷董羹锅内,掘窖盘游饭碗中”,说明这种杂煮锅子烹饪时是要放些酒酿的。

南宋范成大也记载过骨董羹,其《素羹》诗说:“毡芋凝酥敌少城,土薯割玉胜南京。合和二物归藜糁,新法侬家骨董羹。”这种骨董羹是用芋艿、山药、胭脂菜等原料,和碎米同煮而成。可见骨董羹没有固定的谱式,总以娱胃和肠为要。
(四)
接下来重点来了,南宋时的福建泉州人林洪要闪亮出场了。
这林洪写可一本“美食书”《山家清供》,这本书如今已少有人知,在古时,曾有人拿来与清代的袁枚《随园食单》相提并论中,在《山家清供》中他给火锅起了个最优雅的名字——“拨霞供”。

“山家”说的应该是隐士,“清供”有饮食简雅之意。这段文字不长,我们来看一看:
“向游武夷六曲,访止止师,遇雪天,得一兔,无庖人可制。师云:山间只有薄枇,酒、酱、椒料沃之,以风炉安座上,用水少半铫,候汤响,一杯后各分以箸,令自夹入汤,摆熟啖之,乃随宜,各以汁供。”因用其法,不独易行,且有团栾热暖之乐。越五六年,来京师,乃复于杨泳斋伯岩席上见此,恍然去武夷,如隔一世。杨,勋家,嗜古学而清苦者,宜此山林之趣。因作诗云:“浪涌晴江雪,风翻晚照霞。”末云:“醉忆山中味,浑忘贵客来。”猪羊皆可。《本草》:“兔肉补中益气,不可同鸡食。”

清 咸丰,粉彩火锅 故宫博物院藏
用筷子夹着切成薄片的野兔肉,在热气蒸腾的汤水中随意撩拨,如同在空中拨弄红霞,摆熟,再蘸上酒酱椒料制成的调味汁水,入口一咬,一种更鲜美爽辣的味道便立即激活了味蕾。

清,寿字纹火碗 故宫博物院藏
在所有的火锅称谓中,
这“拨霞供”可谓最富诗意、
最为浪漫的一种了!
你们说对吧?
看到这儿,大家饿了吗?
来来,一饱眼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