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算报告》原文
不折不扣落实国家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为市场主体减负添活力。顶格落实国家减税降费政策,全年新增免减退缓税费超2000亿元。
2023年1月15日,《关于北京市2022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23年预算(草案)的报告》(以下简称《预算报告》)提请北京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审议。《预算报告》提到,2022年,北京市以“退”保稳,大规模减税降费保市场主体“青山常在”,对企让利全年减税降费超2000亿元。其中,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为全市超8万户企业让利1081.2亿元,超9成小微企业受益,在地方权限内,延续实施小微企业“六税两费”减免等政策为企业让利约750亿元,惠及全市超100万家市场主体,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餐饮、零售、旅游、民航、文化娱乐等行业,阶段性实施缓缴养老、医疗、工伤、失业保险费超160亿元,受益群众130万人。
以“退”保稳
对企让利全年减税降费超2000亿
《预算报告》提到,2022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累计完成5714.3亿元,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同口径增长2.6%,全力保障重点支出、兜住兜牢民生底线。展望2023年,全市财政收支形势依然复杂严峻,“紧平衡”状态仍将持续,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期5942.9亿元,增长4%。
积极财政政策更加提升效能稳大盘,推动首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2022年,北京市以“退”保稳,大规模减税降费保市场主体“青山常在”。《预算报告》提到,北京市不折不扣落实国家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为市场主体减负添活力。
顶格落实国家减税降费政策,全年新增免减退缓税费超2000亿元。其中: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为全市超8万户企业让利1081.2亿元,其中超9成为小微企业,是今年最主要的退减税措施,为各类经济实体让利规模相当于2020年、2021年两年加总水平。延续实施支持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税收优惠措施,将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比例提高到100%;在地方权限内,延续实施小微企业“六税两费”减免等政策为企业让利约750亿元,惠及全市超100万家市场主体。实施先行先试税收政策支持科技企业发展。在中关村示范区开展基础研究和股权激励税收优惠等先行先试税收政策,鼓励企业大胆探索,进一步释放创新活力。支持社会保险费“应缓尽缓”。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餐饮、零售、旅游、民航、文化娱乐等行业,阶段性实施缓缴养老、医疗、工伤、失业保险费超160亿元,受益群众130万人。积极推动减税降费、财源建设与财政增收协调联动。主动对接走访重点企业,围绕“防疫情、稳经济、助企纾困”,助力稳定市场主体,进一步提升财源转化成效。全年开展对企政策宣讲近300场次,协调解决企业各类发展诉求近300项,支持全市国有单位为约7万家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减免房租超百亿元。
聚焦“统”“节”“基”“督”“稳”
提升财政精细化治理水平
《预算报告》以“改”增效,聚焦“统”、“节”、“基”、“督”、“稳”五字,财政管理改革“刀刃向内”,提升财政精细化治理水平。
聚焦“统”字,大力统筹中央转移支付、一般债券、政府预算、政府投资基金等财力来源,聚焦保障高标准推进“两区”“三平台”建设、高水平建设城市副中心等全市性重点工作。
聚焦“节”字,多管齐下节支增效,压减非刚性、非重点项目及一般性支出40.6亿元;依托财政评审,审减节约各类项目资金149.6亿元;全成本预算绩效管理纵深推进,市区及各部门已累计新设332项支出定额标准,实现节支269亿元。
聚焦“基”字,继续深入推进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建设,实现预算管理市区财政业务要素、操作规程、制度规范、软件系统、运维保障“五统一”,进一步打牢预算编制科学化、规范化的基础。
聚焦“督”字,监督指导各部门吸纳市人大各专委会在部门预算草案初审之前提出的112条意见;扎实推进财经秩序等重点领域的审计问题整改,并在2023年预算编制中有针对性地制定预防措施。
聚焦“稳”字,加快化解隐债,提前三个月完成中央提出的全域无隐性债务试点任务要求;主动调控新增债务,化解存量债务,全市整体债务率控制在“绿”区内,区级全部退“红”,债务风险总体可控;合理把握财政收支时序,建立全市库款调度机制,保障财政安全平稳运行。
2023精准施策促经济
稳增长 利民为本
2023年,从收入上看,随着疫情防控措施因时因势优化调整,以及“新12条”等稳经济接续政策出台实施,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全市市场主体的活力和发展动力,巩固经济稳定恢复态势,为财政收入增长奠定坚实基础,但外部风险挑战仍然复杂严峻,财政收入可持续增长面临较大不确定性。从支出上看,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保持必要的财政支出强度,聚焦支持科技创新、高精尖等创新发展领域,更好地发挥财政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2023年预算编制和财政工作安排将着力“强化统筹”,进一步完善大事要事保障机制;着力“勤俭节约”,努力降低行政运行成本,建立节约型财政保障机制;着力“提质增效”,将成本绩效的理念深度融入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的全过程;着力“规范管理”,补短板、强弱项,全方位提升财政预算管理水平。
具体在五方面精准发力:一是强化精准施策,全力促经济稳增长。结合新出台的积极应对疫情影响助企纾困的若干措施,持续加强财源建设,确保惠企助企措施落地,助力提振市场信心,全力推动经济回稳向上。二是强化利民为本,高水平保障和改善民生。支持疫情防控措施因时因势优化,保障好群众就医用药,加快完善卫生健康服务体系;促进医疗、教育、养老、生育支持等公共服务资源质量更优质、布局更均衡;进一步推动财力下沉,做好基层“三保”工作。三是强化资源统筹,提高财政保障能力。加大政府资金资源统筹,积极发挥政府投资对社会资本的资金撬动作用,完善部门结余资金收回使用机制,健全资产调剂共享机制。四是强化改革创新,提升财政政策效能。优化市对区转移支付结构,促进功能区差异化发展。进一步完善分行业分领域支出标准体系,推动全成本预算绩效管理全覆盖。实行直达资金常态化管理,确保资金直接惠企利民。五是强化风险防控,增强财政可持续性。统筹做好新增政府债务限额安排与还本付息,强化专项债券全生命周期管理,严禁新增隐性债务,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文/本报记者 张月朦
声明:该作品系网友上传发布。九州醉餐饮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若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反馈通道提交信息,我们将按照规定及时处理。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