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丧宴的本质
是为送别亡者设的祭奠筵席,
又叫“答谢宴”“烧三七酒”“做七酒”“出殡饭”。答谢亲友在丧事期间帮忙扶持、吊唁送礼、守灵送行。
同时也是礼俗收尾的一环,象征“送事圆满”。
二、常见时间与称呼
“头七”“三七”设宴
民间多在死者去世后第七、二十一、三十七天设宴,称“做七”。
“出殡当天中午”设宴
出殡当天或送葬归来中午,设宴“送饭”,答谢送葬人。
“百日宴”或“周年祭”
百日或周年再设宴,属追思与“还礼”性质。
三、北方丧宴:质朴厚重
多设在自家或村中席棚,
主食以面食、馒头为主,菜肴质朴如炖菜、红烧肉、黄花蛋汤。忌讳太喜庆,避免鱼类(“有头有尾”)、糕点(“节节高”)等庆贺类菜。
宴后发毛巾或纸巾、香烟,称“随礼礼包”。
四、南方丧宴:礼数精细
① 江浙沪
酒席素雅,以“素席”“白事饭”为主,常见红烧素鸡、香菇菜心、豆腐汤。
多设“头七饭”与“百日答谢宴”。
② 广东客家
常于出殡日办“谢葬酒”,部分地区还设“回门饭”。
菜品清淡,多有炒米粉、清蒸鸡、豆腐羹。
回礼有毛巾、火柴、小包糖果。
③ 福建闽南
礼数多,一般设“做七”“三七”“对年”三次宴席。
菜式含有“三牲一汤”,即鸡、鸭、猪肉、米粉汤。
五、西南西北:群体送别,歌哭并存
多地设坝坝宴,乡亲齐聚,边哭边食。
四川、贵州有“请客吃白事酒”的习俗,火锅或豆花饭常上桌。
有地方吹唢呐、唱哭丧调、跳孝舞,仪式浓重。
六、丧宴禁忌
不说吉言,如“恭喜”“发财”等
不夹带红色装饰,不喝喜酒
不带喜糖、不用红筷
不可大笑喧哗,讲究肃静、克制
七、答谢形式变化
城市中逐渐简化丧宴流程,转为火化后设追思会 + 答谢午餐
微信发“答谢文”,附遗像与文字感言
礼节更多元,如送纪念卡、白花、布袋毛巾代替回礼烟酒
八、共通回礼:
白毛巾(象征送别)
火柴/打火机(“送火种”)
香烟(答谢)
小香皂/纸巾(清净)
少数民族则用“白布腰带”“孝花胸针”回礼
一句话总结:
丧宴虽为哀事筵席,却承载“感恩、体面、告别”的全部情意,
是亡者的体面,也是生者的感恩。